氣象署所提供的觀測產品包括利用在氣象署臺北天文氣象站的望遠鏡配合減光設備所拍攝的太陽光球層可見光影像,以及利用投影設備由作業同仁進行觀測的人工黑子描繪產品。兩者皆為氣象署臺北天文氣象站每日例行觀測作業產品,如因觀測條件不佳則無法觀測。
人工黑子描繪產品是太陽影像投影於直徑20公分的投影紙上,以人工描繪的方式標示太陽黑子出現的位置並進行型態的分析,紀錄紙上各個參數說明請參考本網站科教新知下的黑子投影觀測工具。
SDO衛星產品為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的太陽動態觀測衛星(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SDO)所提供的觀測資料。衛星上所酬載的日震與磁場影像儀(Helioseismic and Magnetic Imager, HMI)可觀測太陽光球層、太陽黑子及太陽表面磁場的強度和方向變化。
若磁場強度影像以黑白呈現,白色表示磁場方向為離開太陽表面,黑色則為進入太陽表面,並透過深淺變化表示磁場強度的差異。若磁場強度影像以彩色呈現,藍色和綠色表示磁場方向為離開太陽表面,紅色和黃色則為進入太陽表面,並透過顏色變化表示磁場強度的差異。
如果太陽表面有黑子存在,會利用NASA/SDO觀測影像提供各群黑子的局部放大影像,以利使用者檢視黑子變化的情形。編號開頭為AR表示具有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太空天氣預報中心(Space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SWPC)的黑子編號,如為C開頭表示此群黑子尚未取得編號,因此先以氣象署臺北天文氣象站編號暫代。
太陽黑子的數量長期以來都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指標之一,透過觀測太陽黑子出現的數量、型態與位置,可以瞭解太陽活動與週期的變化。
而透過太陽表面磁場的觀測,可以從活躍區的磁場結構推估是否有發生太陽風暴的機會。當有太陽風暴發生時,可能會伴隨太陽閃焰與日冕物質拋射兩種現象的發生,而導致劇烈太空天氣事件,進而影響近地太空環境。
資料來源為中央氣象署臺北天文氣象站和NASA太陽動態觀測衛星(SDO)。
如有需要過去時段或不同解析度的衛星觀測影像,可至NASA/SDO網站取得。氣象署臺北天文氣象站地面觀測影像資料庫尚未建立,如有需求請來信詢問。
資料圖檔可直接下載但禁止改作,同時也避免用於商業性活動使用。